动资讯

Activity information

“吃瓦片”时代,众创空间如何走出“成长的烦恼”
1963 2017-09-22

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下,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盈利模式存在的隐忧,众创空间面临着功能定位同质、“造血”能力不足、发展隐患突出等诸多“成长的烦恼”。如何化解这些瓶颈难题,使众创空间真正发挥“点石成金”的作用?


需求:创业生态系统亟待优化

一直以来,众创空间依赖补贴和投资、只当“二房东”的单一盈利模式都备受诟病。尤其在资本寒冬刺破了众创空间的泡沫后,单靠“吃瓦片”的众创空间相继倒下的局面也警醒了无数业内人。随着‘双创’的深入推进,仅仅靠一间办公室、几十张桌子的众创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创业者的需要了。未来众创空间大量涌现,竞争将愈演愈烈,同时也将加剧行业洗牌,靠讲故事吸引人的众创空间注定不能持久。

未来创业者不再将众创空间简单地视为降低办公成本的联合办公场所,而更看中众创空间所构建的商业生态及其附属链条,以及自身在这一链条中所处的位置。他们希望进入一种完整的商业生态,在这一生态系统中,确定自身合适的位置,创造新的商业合作机会甚至模式。不少行业权威人士都表示:未来众创空间应该走服务路线,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发展,只有具有深度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才能笑到更后。


现状:全市众创空间已逾450家

所谓“众创空间”,是一类创业服务组织的简称,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向“创客”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甚至提供启动资金,帮助他们将创意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同时,帮助小微企业“生出来、活下来、活得好。”

近年来,随着创业服务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在企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带动下,上海一批批“创客”相继投身众创空间建设,呈现如火如荼之势。本市各区政府也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比如,宝山区规划推动“科技+基地”建设,打造众创空间示范基地、建设基地、储备基地、规划基地等40个基地,构筑“众创空间体系”;普陀区联合20多家区内众创空间平台结成众创联盟,旨在打造“基地+基金+创新创业”的区域科技产业投资平台;浦东新区推动老牌孵化器转型升级,走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道路。

趋势:资源整合下的创业生态圈

为了告别“吃瓦片”时代,不光是上海,全国的众创空间都历经着多轮洗礼打磨,在这个过程中也深刻意识到,要真的找到打开盈利大门的那把“钥匙”,就必须及时转变思路,让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为市场业态带来更多价值。

如今,上海已有450余家众创空间,其中包括88家创业苗圃、139家市级孵化器、108家新型孵化器。经过数年实践,上海的众创空间在服务内容、运营模式、服务对象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开始向“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

目前,不少社会力量兴办的众创空间,通过快速整合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包括提供种子基金、创业导师、辅导培训、宣传展示、交流分享、产品构建、市场推广和产业链资源对接等高附加值服务。这些众创空间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和优势,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更加便捷、更大范围的资源获取方式,把科技、创业者、资本、市场等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生态圈。合理制定众创空间绩效指标和备案标准,不只注重孵化面积、在孵企业数量、服务创客、创业数量等指标,而是更注重其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和孵化企业存活率。

在快速成长过程中,这些众创空间因其资源聚合方式有别,形成了不同运营模式,如天使投资、企业生态、创客孵化、创业教育、咖啡沙龙、跨境合作等。


总结:如何走出“成长的烦恼”

一、要倒逼改革,不要各自为政

开放的发展观,必然形成对改革的倒逼机制。政府要以支持众创空间发展为契机,深化政策服务管理体制的改革,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加大简政放权,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为创业者提供法律、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等多种一站式创业服务,努力构建全方位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在“大众创空间”观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利条件,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众创空间不光要有量的要求,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二、要学会“活血”,不要依赖“输血”

为帮助众创空间的成长,仅靠一味地“输血”,而不考虑经济运行规律,只会消磨众创空间努力生存的“野性”,滋生“惰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让众创空间自然、自由地生长或者衰落,不适合的,就让它淘汰,也是对失败的一种宽容。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政府支持和帮助,相反,对于初创期的众创空间,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使其能生根发芽的重要保障,在这之后,应更注重和众创空间一起学会如何“活血化瘀”。例如,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融资,有助于让资金的“血液”真正流转起来,利用草根资金,开创“双创”局面。

 

三、要牵线搭桥,不要另起炉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会牵线搭桥往往比另起炉灶更能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开放不仅是众创空间的特点,同时也是加快创新创业的方法手段,通过开放,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为此,建设众创空间要切记不要另起炉灶的重复建设,减少内循环,增加外循环,将自己与已有的较为成熟的众创空间进行对接,通过众创空间网络开展创新创业服务。众创空间是创新体系的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又构成了众创空间的网络,将每个节点的作用发挥到,对于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发挥众创空间的优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要“授人以渔”,不要“受人以鱼”

当前众创空间普遍存在不愿意授人以渔,只愿意“受人之鱼”:等着创客把“鱼”送上来。但培养创客同样是众创空间的一项职能。今后,在发展众创空间的过程中,要增强其具备“授人以渔”的能力,强化对创客的创业辅导、技术培训,注重培育创客的企业家精神;积极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鼓励大企业建立服务大众创业的开放创新平台,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增加创客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