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资讯

Activity information

朗盛投资周灵关于互联网+医疗的几点思考(下)独角兽洞见·Insight
2449 2018-08-27

《大咖Online》是独角兽全球平行加速器推出的《大咖有话说》2.0线上版本,我们计划邀请50位投资过独角兽项目的投资人、独角兽企业创始人为大家在线上社群内分享经验及行业观点,致力于打造更易参与、更深思考的交流社群,与未来的独角兽共同成长。

以下是Online大咖朗盛投资合伙人周灵女士在社群内的互动问答部分,再次感谢合作伙伴:亿欧网、爱分析、微链、猎云网、创客猫、MIAPC的支持,Enjoy:

朗盛投资合伙人周灵:

我先开始回答提前搜集的几个问题:

第①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上周国务院出台的对营利性医院的利润率做出的管控?

其实上周我们也做了一个简单的内部讨论,我们认为其实这对民营或者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一个可能的利好。整体来说中国很多领域都是这样情况,当政府愿意把你纳入管控范围,然后愿意给你设定条条框框的时候,其实是意味着会给予你更多的市场空间其实在前面的分享里面也都讨论到了,在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如果要破局,必须要做的就是市场化的变革,市场化也就意味着打破公立医院在市场的垄断地位,给予民营的医疗机构更多的市场空间。

但是医疗毕竟是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公益属性的,因此医疗机构不应该以盈利作为目的。我认为此次出台的限制盈利性医院利润率的规定,其目的应该给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莆田系或其他民营医院为盈利不择手段的行为画上一个句号。但是“管控”营利性医院的利润率并不以为着要求营利性医院不能盈利,盈利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医疗机构得以持续运营并提供服务的基础和前提,而盈利能力和利润率水平高低则体现了医疗机构运营能力和水平,而且这种盈利能力必须建立在提供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我认为政府或监管部门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管思路是,首先管控利润水平,取缔各种为追其盈利不择手段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然后给与营利性医疗机构更多的市场空间和非营利性医院或公立医院公平竞争。

当然如果一刀切地限制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利润率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盈利性医院的积极性,即使经营水平好,有能力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实现其自身的盈利的机构可能也会受到一定限制。但是我们要看到,政府或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是逐渐提升的,不是一夜之间完善的。理想的情况下,政府或医疗支付方应该对医疗机构的每项医疗服务需要达到什么效果、应该收取什么样的合理费用有清晰的标准和要求,在服务质量和费用上进行管控,那么运营水平高的盈利性医院吸引更多患者或是由支付方引导更多患者就诊,也就理所应当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润率。但是管理式支付的改革需要医保和其他支付方对于各种不同疾病、各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费用有清晰的判断和完备的数据,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支付端的改革和市场化的步伐不能等到一切完善之后才推动。因此才会在现阶段出台一个管控更终盈利水平的折衷手段,通过管控营利性医院更终的利润率水平,一方面取缔和终止一系列不择手段攫取高利润的行为,另一方面为向民营机构开放市场奠定基础。在推动民营和公立机构市场化竞争的同时,政府和医保也同步积累能力和数据,配合管理式支付推进和改革,更终实现按病种、按诊疗服务质量、按提供的价值进行付费和管控,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需要管控营利性医院的更终利润率了。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互联网公司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和现有医院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我刚刚描述的我们的一个新医疗的这种形态里面,其实有讲到,我相信首先现有的医院将会成为未来的线下医疗服务提供的主力之一,但是,不是全部是之一。线上的互联网医院,他们本身很多是基于自己原来很好的一个患者或者用户的基础,它有很大的用户基础,也是很大的一个流量入口,但是单单只依靠线上,包括一些简单的轻问诊,其实是无法给他的用户去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的。所以互联网公司设立的互联网医院,更多是在于获取患者、获取用户。然后需要线下的医疗服务机构来去承接这些医疗服务。那么我们相信其实短期来看更直接的一个合作模式或者与他们之间的一个关系,就是线下的传统医院去服务好线上的互联网医院的一些病人。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未来的医疗其实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那么传统的医院将不是线下医疗服务机构的全部,所以他们一方面要尽量地服务好那些线上合作机构的一些病人,另一方面自己也必须努力的去做云端化,做线上化,包括设立自己品牌的互联网医院,维护好自己医院的品牌,自己也成为一个入口,所以从长远来看的话,这两者很可能是形成一个即是竞争又是合作的关系的。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医保穿底的危机,认为我国政府会如何应对?

其实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实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医保,另一部分是包括职工养老保险这方面的社保。因为社保是刚性兑付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这些是刚性兑付的,在若干年以后必须按约定的金额去支付;但是医保是相对有弹性的,所以当社会保障整体不足的时候,我们觉得医保的遇到支付困难其实并不奇怪,或者说其实中国的人口红利减少,其实医保遇到穿底是一个不意外的事情。对于解决医保的问题,简单的理解,主要是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开源的一个手段我们其实可以看到,比如说延长工作年限,就是推迟职工退休的年龄,这是整个社保的推迟赔付,增加收入的手段,这个手段有一定效果但是效果有限。节流就会成为一个更主要的一个考虑方式——其实在中国医保的费用里面的浪费,前面提到过其实是非常巨大的。造成这么大的医疗浪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中国的支付方式是按项目服务收费,即FFS的模式。如果是按项目服务这种收费方式的话,医院本身是没有任何动力去降低成本或者控制费用的,或者说很容易有多开检查多开药多花钱的冲动的。我们觉得更好的一个方式就是从项目服务收费转变成一个管理式收费。不管是医保还是商保,作为支付方,它能够对结果有要求,对医生和医院提出要求,你必须就某一类疾病或者某一类情况,在多少金额范围之内去完成整个诊疗过程,在这种管理式支付的模式能够实现的情况下,才可以相对比较好的去控制医疗浪费,相对解决医保穿底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管理式支付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具体怎么实施,如何实施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一个工程。因为这一方面是需要巨大的数据积累,包括需要对几乎所有疾病在中国市场上面的一个合理的医疗费用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并且你必须要对每家医疗机构的实际费用支出情况有一个实时的数据了解。所以光这两点就已经是让管理式支付成为一个非常浩大的一个工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也非常看好能够帮助医保或者帮助商保去实现管理式支付的企业。就这样的企业它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一方面,有能力从医院和其他各类医疗机构获得实时的医疗费用和其他相关数据,以及病人的过往的历史病例,另一方面他有能力对获取的数据去进行判断,究竟什么样的费用合理,什么样的费用不合理。

第四个问题是互联网医疗板块的盈利逻辑是怎样的?

其实关于盈利模式和付费方的问题,我们前面还真的是做过一些讨论的。简单的来讲的话,我觉得至少现在如果管理式支付不能够实现,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面,确实很难找到一个有动力的付费方去为现有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去买单。那么未来当管理式支付能够得以实现到位,那盈利模式其实大家常规的考虑,要么是基于广告的免费产品或服务,要么是带有一些可收费的增值服务,然后以增值服务的购买方去补贴其他免费的基本服务。或者是互联网医疗里面更常见的,由保险机构,包括医保、商保来直接采购的这种模式。整体来说我觉得中短期之内保险机构的采购是一个比较现实可行的模式,也是在海外比较成熟的一个盈利模式,只要你是为支付方确实体现价值的,能够帮他去实现费用的节约的,这条盈利模式肯定是走得通的。

那么从长远来看的话,我相信在未来的医疗形态下面,就是患者付费,真正的用户付费,你为谁提供价值,就由谁来付费,这一点是应该可以实现的。一方面,真正为患者提供价值、满足其核心医疗需求的产品是可以实现向患者收费的,另一方面为医生提供服务,帮助医生去更好的诊疗,提供诊疗和服务患者的那些功能也好,应用也好,也是可以实现向医生收费的,因为在未来医生他们自己的收入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将和他为患者提供服务进行直接的挂钩。此外不管是为医院提供服务,还是为药企的E-marketing,或者是其他领域提供服务,去直接收费也都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刚刚有一个关于AI影像诊疗的一个问题,其实AI影像诊疗也是我们朗盛投资在医疗领域里面布局比较重的一个领域,我们其实投资过也投资了一些包括心血管方面,包括CT和核磁领域的AI影像诊疗的公司。整体来说,我们觉得首先影像诊疗可以说是整个AI领域里面更先落地的领域之一。落地的障碍一个是在于临床实验的问题,就是通过大样本量的临床实验证来证明AI的有效性,这个是应该是AI落地更核心和更大的一个难点和障碍。另一方面在中国目前大家比较常规的做法还是以软件同时结合某一个硬件的方式去申报,但是硬件方面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并没有核心的技术壁垒或者障碍。那么如果说单独以AI软件落地,我们相信未来其实这个方向会像FDA靠拢,可以直接以软件去申报医疗器械产品,但是现阶段在中国可能在这方面CFDA相对还是比较保守,还是会要求结合某一个硬件产品一起去申报。

刚才有人提到大众互联网医疗的前提是个人跟医生都能够无障碍的对病情的有清晰的了解,提到比如皮肤科是可以网上诊疗的,但是很多其他的问题网上缺少检测方案。

这就是我说的一方面,未来其实更后是由有资格的执业医生来决定究竟网上诊疗是不是足够,或是不是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如果不够的话,他会要求你去线下进行某些具体的检测,那么线上的虚拟医院也好,或者互联网医疗的平台也好,可以根据你所处的位置,或者你其他的需求,或者根据你所参与的HMO的方案去为你推荐更方便的一个线下的检测机构,这样来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个互动!另一方面,未来其实随着家庭医生机制的推进,其实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就会非常的近。作为家庭医生会对患者包括你还没有成为患者还是健康人群的时候的各种健康状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所以这些也都比现在只是在面对面诊疗的时候了解当时的健康状况,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

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帮助医院建设临床数据中心产品的企业,其实这类企业本质上像HIS服务商一样的一个为医院提供服务的一个service provider,本质上整体来说,我们觉得未来公立医院在整个医疗体系里面的地位是在下降的,从整体来说,他所参与的程度或起到的作用也是在下降的。从大的趋势来讲,这一类我们很难看到它未来会有一个特别大的成长,除非你是在帮助医院做互联网化,帮助医院去做线上的运营,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线上的互联网医院的平台和入口。

群里还有人提到,很多医务人员都是反对数据去中心化,因为诊断的方法都公开了,人家的饭碗不保。

我觉得其实就好像前几年很多医院的院长都是反对互联网医疗的,然后5~6年过去了,他们现在也开始积极地拥抱互联网医疗了,因为一方面大的趋势是谁也不可逆的,另一方面,很多时候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事物在产生变革的时候,永远会对既得利益者造成一些影响。但是事实上我觉得诊断方法公开,这可能是一个伪命题,诊断方法其实很多指南里面都是公开有写的。但是诊断能力这个是医护人员的核心的能力,这个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学的。

另外关于行业规范的政策实施的问题,其实可以关注一下相关的政策,也关注一下银川当地的一些关于互联网医院这方面的管理办法,里面还是有一些相对比较细的运营运作管理办法的规定的。

合作伙伴


主办方